来源:区纪委区监委
发布时间:2025-08-29
开栏寄语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用好本地廉洁文化资源,讲好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廉洁故事,“清风通州”微信公众号今日起正式推出“廉洁故事我来讲”专栏。
前期,我们面向全区广泛开展廉洁故事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一批真实感人、具有代表性的廉洁故事脱颖而出,这些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在考验面前的坚定抉择、履职过程中的清廉担当,更挖掘和呈现了蕴藏于本地历史传统中的深厚廉洁底蕴,让往昔的清官佳话与当代的廉洁故事相映生辉、一脉相承。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栏,让沉淀于身边的廉洁事迹被更多人知晓、传播和铭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崇廉尚洁,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诚邀您持续关注,与我们共同聆听岁月中的清音、见证平凡中的坚守。
本期廉洁故事
父亲的“廉洁账本”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肖娟
父亲退休那天,从单位带回一个半旧的铁皮饼干盒。他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借着夕阳把盒子里的东西一件件摊开:泛黄的粮票、皱巴巴的收据、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钥匙,还有一本蓝皮笔记本。“这是我的‘廉洁账本’。”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岁月的光。
我记事时,父亲在镇政府当民政干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办公楼是栋两层红砖房,他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桌角总堆着厚厚的救济申请材料。那时常有村民揣着自家种的蔬菜来找他,每次父亲都要在材料袋里塞回几块钱,“政策规定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纪律。”
有年冬天,邻居张奶奶的孙子得了重病,家里凑不齐住院费。她裹着打补丁的棉袄在父亲办公室外站了整整一上午,冻得嘴唇发紫。父亲把身上所有现金都掏给她,又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跑了三个村子找熟人借钱。后来张奶奶托人送来一篮鸡蛋,父亲硬是按市价给了双倍的钱,“老人家过日子不容易,咱不能让她觉得欠了情分。”
1998年洪水过后,镇上发放赈灾物资。我放学路过仓库,看见父亲正蹲在地上清点麻袋,额头上的汗珠砸在水泥地上。有个远房亲戚想多领两床棉被,拉着父亲的胳膊说:“就两床,没人知道。”父亲把他拉到一边,指着墙上的公示表:“上面写着每家每户的人口数,多拿一床,就有一户人家要挨冻。”那天晚上,亲戚在我家坐了很久,父亲泡了一壶浓茶,从政策讲到人情,直到对方红着脸离开。
父亲的自行车篓里总装着一个搪瓷缸,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他说这是他刚参加工作时发的,陪他走了全镇十七个行政村。有次我跟着他下乡,看见他在田埂上和老农聊收成,蹲在泥地里记笔记,裤脚沾满了黄泥巴。中午村干部留饭,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两个馒头,就着自带的咸菜吃起来:“村里经费紧张,能省一点是一点。”
2003年我考上大学,父亲送我去报到。临行前他翻出那个蓝皮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说:“这是1987年拒收的第一条烟,2001年退还的红包,2003年婉拒的谢宴……”本子上的字迹从工整到潦草,记录着三十多年来的点点滴滴。“不是咱们不近人情,”他摩挲着纸页,“公家的岗位是信任,咱得守好这份心。”
工作后我才明白,父亲的“廉洁”不是刻板的教条。有次他帮贫困户申请到危房改造款,对方非要请他去家里吃顿便饭,他提着一袋水果去了。饭桌上,老人颤巍巍地给他夹肉,他吃得干干净净。“规矩是死的,人心是活的。”他说,“廉洁不是拒人千里,而是守住底线的温暖。”
去年春节,我在父亲的“廉洁账本”里发现一张特殊的收据:2010年3月,收到李庄村孤儿李某某归还的助学款500元。下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孩子说要像我一样,做个干净的人。”那天阳光很好,父亲坐在藤椅上打盹,嘴角带着笑意。我忽然懂得,有些东西比金钱更珍贵,它会像种子一样,在时光里长出森林。
如今那只铁皮饼干盒放在我的书柜里,里面的粮票早已失去价值,笔记本的纸页渐渐脆化,但每次翻开,都能看见一个普通党员用一生写就的答案:廉洁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坚守,是面对诱惑时的清醒,是把群众放在心上的温度。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廉洁故事——它不在教科书里,而在父亲递出的每一分钱里,在他蹲在田埂上的背影里,在我们血脉相传的家风里。